福建舰的航母甲板操作展示了其舰载机强大的作战能力。近期,官方发布了一段福建舰电磁弹射的视频,时长9分钟,气势磅礴。与美国航母相比,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操作的专业性,包括拍摄角度、操作流程,以及中美航母设计上的差异。
视频开头,福建舰在阳光明媚的海面上航行,海水湛蓝。根据岛屿阴影推测,拍摄时间大约是上午10点14分。舰员们穿着厚重的衣物,表明这段视频是在年初拍摄的。此时航母的舰艏浪花几乎不可见,航速维持在5节左右,属于低速巡航状态。右舷的浪花表明航母刚刚起锚,与去年5月的海试时高速航行相比,此次测试显得较为特殊。
航母甲板上的布局非常清晰:前甲板的弹射器后停放着歼-35和空警-600,而歼-15T则停在后甲板。整个操作过程中,舰员的调度并没有过于繁忙,显示出这并非高强度的训练,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测试。接下来,视频展示了歼-15T停在1号弹射器前,座舱盖已打开,机务人员正在进行检查;歼-35则停在2号弹射器后,空警-600也处于待命状态。三架飞机均已固定在甲板上,尚未连接到弹射器,显然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弹射做准备。
展开剩余78%从机型的状态来看,歼-15T和空警-600的机翼都折叠起来,而歼-35的机翼则展开了。这体现了福建舰甲板与升降机对歼-35的完美适配,无需进行机翼折叠。相比之下,歼-15T和空警-600的机翼折叠可以节省约40%的甲板空间,符合“最大化空间利用”的设计原则。
三架飞机紧密停放,说明它们已完成了首次弹射起降,进入了多机型联合训练阶段。通常,舰载机的首次测试需要清空甲板的一半,但这次福建舰能够同时操作多种机型,标志着其作业已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。
视频接着切换到下一个画面,歼-15T和歼-35已经驶离,只剩下空警-600和牵引车。空警-600停在2号弹射器后,螺旋桨高速旋转,机翼自动展开,进入了弹射倒计时状态。这可能是空警-600首次进行甲板弹射测试。
此外,甲板右侧的“贝尔纳斧杆”对准航海舰桥,提供了一个空间参考点,避免低能见度时与护航舰发生碰撞。这个设计源自二战,福建舰借鉴了这一设计来提升安全性。
甲板上,1号弹射器末端有两条白色对齐标线,这是舰载机对接滑块时的“定位基准”。如果偏差超过10厘米,可能会引发故障,因此这成为弹射操作的首道安全防线。
在随后的操作中,空警-600凭借自身动力从后甲板滑行至前甲板,体现了“动力优先”的原则。这种调度方式不仅能够节省飞机准备时间,还能降低操作风险和强度。只有在飞机故障时,才会使用牵引车,而这种操作方式与美军航母的规范一致。
福建舰与美国航母在设计上有所不同,尤其是在弹射系统的布置上。福建舰设有两个弹射控制室,其中一个位于1、2号弹射器末端,另一个位于左舷中部。这些控制室配备了双备份系统,能有效防止故障发生。控制室旁还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面板,操作员可以手动操作,这与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控制系统有所不同。
在舰载机起飞前,绿色马甲的工作人员会持“重量显示器”确认飞机重量,并传递给控制室。随后,弹射指挥官与操作员会共同计算飞机的功率,确保误差不超过5%。如果超出范围,会进行重核,确保安全。
福建舰的弹射系统采用前起落架牵引式弹射技术,这种设计最早由格鲁曼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,具备600吨的瞬时拉力,比美军尼米兹级航母的拉力高出10%。这使得福建舰能够发射更重的舰载机。
在弹射过程中,白马甲的指挥员会通过手势与机务人员配合,确保飞机安全起飞。所有甲板工作人员的制服设计非常符合高强度工作环境的需要,比如马甲上的孔洞可以帮助他们在强风中保持稳定,避免被风吹倒。
福建舰的弹射控制室内,弹射指挥官会将最终指令传达给舰桥,舰桥确认安全后才会下达“允许起飞”的指令。这展示了福建舰高效的指挥和协调系统。
总的来说,福建舰的甲板操作体现了其高效、安全和精准的战斗力。这次展示不仅突显了福建舰的技术水平,也表明它在舰载机操作和战斗力提升方面的持续进步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