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些年,中欧班列的运输路线可谓发展迅猛。中国的电子产品、汽车零部件等货物通过这条铁路一路驶向欧洲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一项重要成果。然而,2025年9月12日,波兰突然采取了一项突如其来的行动——关闭了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。铁路、公路一并封锁,连通信都中断了。原因是波兰认为,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合举行的军事演习Zapad-2025太过靠近边境,增加了安全风险。
这场演习从9月12日开始,波兰没有事先通知就直接行动,导致物流圈一片哗然。布列斯特口岸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关键节点,每天有超过80%的货物通过这里通关,现在一封锁,所有货物运输陷入困境。
封锁的初期,列车的积压就开始显现。不到一周,已经有超过300列的班列停滞在白俄罗斯边境,每天还有大约20列列车新增。货物中包括光伏组件、电子元器件、家电等,堆积如山的货柜让仓库超负荷运转,调度系统几乎停摆。白俄罗斯铁路公司迅速组织,将内陆站点开放为临时停靠点,试图腾出仓库空间,但效果有限,主要运输路线依然无法畅通。由于运输受阻,许多企业陷入困境,面临违约风险。欧洲的买家无法按时收到原材料,工厂的生产受影响,开工率大幅下降。中国的出口商被迫改为海运,虽然时间更长,但总比继续等下去好。然而,海运的费用激增,仓位紧张,整体供应链成本也因此上涨了15%以上。
展开剩余72%此次封锁不仅让货物停滞,还暴露了中欧陆路贸易的脆弱性。过去十年,波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顺畅的换轨系统,垄断了运输通道的主导权,几乎没有人考虑过其他备选方案。然而,随着这次封锁,数百列火车的运输停滞,给欧盟的物流造成了严重冲击,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依赖单一运输路线的风险。欧盟物流联盟因此向波兰政府提出质询,欧洲媒体也纷纷猜测,这次封锁背后是否有政治博弈。尽管白俄罗斯提出协商,但波兰依然没有松口。演习于9月16日结束,然而口岸仍未开放。到9月中旬,东欧的边境几乎成为了死结,中欧班列的中断直接影响了“一带一路”的关键工程,约90%的货运量受到影响。
根据物流公司统计,封锁持续了13天,最多时,布列斯特车站的堆积列车达到了350列左右。当地的运输系统完全混乱,港口的集疏运作也变得毫无秩序。为了解决问题,企业临时增加仓储和改换航线,货代平台也提出了绕行方案,建议经中亚南线运输,但由于南线的产能有限,港口的处理能力也难以迅速提升。这一系列变动让跨境贸易的焦虑情绪飙升,企业不得不每天关注最新消息,时刻准备应对违约和赔偿。
波兰政府坚持认为这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,9月16日,波兰内政部发表声明,表示边境关闭将持续,直到另行通知。但外界普遍认为,这一行动显得过于单边,没有经过多边协调,也没有提供过渡通道。外媒甚至透露,波兰国内一些政客试图将班列通行权作为筹码,迫使中国在对俄问题上表态更加明确。无论如何,波兰此举让其在国际舆论中备受关注,短期内的损失难以弥补,清理积压货物、恢复调度和通关效率都将需要数周的时间。
然而,转机出乎意料地来得很快。9月23日深夜,波兰总理办公室宣布,9月25日凌晨开始恢复边境通行。边防人员迅速拆除路障,恢复信号,列车逐渐开始运行。首批列车通过布列斯特口岸,进入欧盟,货主终于松了一口气,但由于积压过多,运输顺序必须重新调整,催运电话几乎打爆。白俄罗斯通讯社发布的画面显示,列车有序地疏解积压的货物。9月25日下午18时,深圳的中欧班列公司负责人再次在朋友圈发布了消息,标志着这条中断13天的大动脉恢复了。然而,波兰政府依然强调,如果局势再次恶化,边境可能还会再次关闭,留下了后续的不确定性。
同一天,哈萨克斯坦副总理茹曼加林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,如果中欧班列的运输路线通过哈萨克斯坦,那么货运量将从450万吨增长至1000万吨。这一言论在当下无疑是雪中送炭。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,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能够连接中国到里海,再通过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进入欧洲。这条“中间走廊”并不是新鲜事物,十多年前,土耳其曾提出过这一概念,但一直未得到大规模推动。今年7月,中哈两国签署了跨里海运输协议,明确了铁路接驳、港口码头建设及标准对接等方面的合作内容。
如今,哈萨克斯坦正加快推动这一通道的建设。9月下旬,该国频频发出信号,表示将加速从俄罗斯线转向这一新通道。茹曼加林表示,未来几年,经哈萨克斯坦的中国货物运输量将从450万吨增加到700万至1000万吨。哈萨克斯坦的底气来自于今年以来,跨里海运输建设的推进,包括里海港口集装箱接驳线和铁路双轨化等项目的同步进行。2023年,该通道的货运量同比增长了65%,2024年上半年,成效已经显现。阿塞拜疆主动与中亚国家开展港口合作,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也跟进优化调度系统,合作协议相继签署,尽管部分项目尚未完全建成,但整个合作机制已初步启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